唐山坤茂数字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唐山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数字科技 坤茂 废旧信息 废旧物资 五轮科技
说起“废水偷排”,想必大家都是深恶痛绝的。但如果仅仅将矛头指向排污企业,而忽视其背后的“帮凶”,污染问题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。从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查处的典型案例中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“治污”企业的身影——为了拿到更多的业务,主动或被动地帮助排污企业“打掩护”、“出点子”。
近日,一起由最高检、公安部、生态环境部联合督办的“7万多吨废水偷排废水偷排”案,再次给行业乱象敲响警钟。
相对于此前处罚重点主要针对排污单位,现在则加大了对治污护污企业的处罚力度。
赔偿500万!治污企业“分工明确”参与排污
生态环境局在执法检查时发现,某制药有限公司私设暗管将未经处理的废水,绕过在线监测设备,并通过市政管网至浏阳河。
随着调查进一步的深入,办案人员还揪出了隐藏在偷排案背后的“帮凶”——3家环保公司,分工明确,凭借其专业背景让排污变得更加隐蔽:
◎ 登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“出点子”,负责指导制药公司铺设暗管、污水偷排;
◎ 通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“打掩护”,负责掩护制药公司偷排污水、篡改监测数据,逃避生态环境部门监管和查处;
◎ 而某检测有限公司作为承担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负责“漂白”,在环境服务活动中玩起了弄虚作假,出具虚假检测报告。
最终,在3家环保公司的协助下,这家制药公司共将74590.5吨未能稳定达标的生产废水排放至浏阳河,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数额达到了5482401.75元,4家涉案企业按比例赔偿。
“治污”变“护污”!行业乱象谁之责?谁之过?
本应是“第一道防线”的治污企业,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“失守”职业底线,成为不法企业的“排污帮凶”?
环保水圈梳理了近5年相关案例,试图找出乱象背后的“根源之祸”。
1、环保公司低价竞争
一些环保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订单,会采取恶意的低价竞争。获得项目后,为了降低成本,赚取足够的利润:
要么动“歪点子”,搞低价低质服务。比如为了节约出行成本,少跑几趟现场,直接出个数据;再比如为了降低人力成本,雇佣不专业的员工,一旦出现不无法应付的情况,就会产生不合规弄虚作假行为。
要么主动和排污单位勾连,搞起弄虚作假。排污单位拿到了“达标”的数据,能够正常生产经营;第三方公司提供了“特殊”的服务,挣到了钱。 双方一拍即合、同流合污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还有一些小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,会主动为“金主”担责。因为他们不考虑长期经营,只看中短期收益,即使遭遇处罚,仍可以通过“换马甲”的方式继续赚钱。
环保水圈在梳理案例中就发现,不少因涉嫌弄虚作假被点名、被处罚的企业,它们的法人代表及股东名下,都有几家甚至二三十家关联企业。
2、排污单位难辞其咎
事实上,行业乱象横生,作为“买方”的排污单位也是难辞其咎的。
有的排污企业为了「省事」,一托了之,只要求数据“不超标”,对设备运行和数据质量情况不闻不问,更别提主动担起“自行监测主体责任”,对第三方的日常工作进行督促考核。
有的排污企业为了「省钱」,与其花几十、上百万来治污,不如花点小钱找“专业人士”,在环评、监测、验收等环节做点手脚。这对于唯利是图的商人来说,无疑是最“划算”的。
据某“第三方数据造假”执法人员反映,由他经办的案件当中,涉案公司修改的数据中,有超过90%的变更原因是“客户要求”。
3、地方政府监管不力
众所周知,引入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是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,但一些政府却对第三方产生了“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”的信任感,故而放松了监督,属于懒政怠政不作为。
当然,也有一些地区,是故意对第三方监管“放水”。一方面是为了地方经济袒护排污企业;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上级部门查到污染问题后快速“甩锅”。
告弄虚作假者,不要再伤害你的同行和这个行业
据一些同行反映,坚守职业道德、坚持“高质高标”的环保企业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更是恨得“牙痒痒”:
—“拿不到项目!大多数排污单位不会为了环保多花钱,谁能让他省心省力省钱、谁能让数据达标,就把活交给谁。”
—“回不了款!很多排污企业默认你能改数据,你不改数据就不合格,不合格客户就不给钱。”
我们能看到,近几年原本兢兢业业的环保企业不断退出市场,而那些搅乱市场的弄虚作假者,却能通过低价低质的服务赚得盆满钵满。
扫码关注公众号,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