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人类对于地球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强,人们发现地球变得狭小,资源变得稀少。人们出于对良好环境的追求,大都不愿意与垃圾处理地为邻。
最近一段时间,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异地倒垃圾的新闻。大到省与省,小到户与户,都有乘着夜深人静,把自家垃圾倒入别家区域的现象。还有一些地方,抵制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。一边是严峻的环境形势亟待新建环保设施,一边是公众质疑、集体阻挠,致使一些急需要落地之难的环保工程被迫停工,陷入困局。
在迅速发展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中,各种各样的垃圾也在不断地产生。其中有工业垃圾,也有建筑垃圾;有生活垃圾,也有市场垃圾;有液体垃圾,也有固体垃圾。尤其是随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其所产生建筑垃圾,也像一座座小山头一样需要清理。
而这么多的垃圾,哪里去找容身之地?开始的时候,每个城市的周围,都有一些废弃的大坑和低洼地。但用不了几年,就都填满了。于是,几乎每个城市,都为垃圾处理犯愁。一愁垃圾的运输需要人力和物力成本,二愁垃圾的处理需要技术和场地。
随着人类对于地球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强,人们发现地球变得狭小,资源变得稀少。人们出于对良好环境的追求,大都不愿意与垃圾处理地为邻。
博弈论中有“零和博弈”的理论,即在严格竞争下,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,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“零”,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。而双赢则强调双方的利益兼顾,即所谓的“赢者不全赢,输者不全输”。一些人的担心,主要是因为知识与信息的欠缺,不能准确地判断问题和风险,不能依据科学知识和法律规定,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。
如何才能实现在垃圾处理中的双赢?
其一,政府和项目开发人积极作为,消除公众焦虑。双赢结果的产生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。因此,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和规划之初,就要充分将信息公开,尊重民众的环境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,并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的各个重要环节进行有效监管,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大众公开,使得公众能够充分认识项目进程以及问题和不良影响的情况,使居民产生安全感和公平感。
其二,通过多种渠道,促进公众参与到位。将政府信息公开、民意调查、召开听证会等方式制度化、规范化、程序化、法治化;充分吸纳民意,尊重所有人群的环境自主权和平等权,使各阶层民众在政策制定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,缩小主观上邻避设施负面后果的夸大。引导公民参与,达到协商民主,做到科学决策、制度保障有力。
其三,通过技术改造,使得垃圾、污水、危险废物等环保设施的使用更加无害化。借助技术进步,最大程度的将废物资源化,为社会和环境最小的影响。同时,定期引入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结果的检验,从而减少公众对于“自家后院”的担心。
扫码关注公众号,获取再生资源大数据的最新消息